职业教育在人口结构化和就业压力的情势下的作用
来源: 编辑:北大青鸟 日期:2009-12-02 00:00
分析社会的当前形势,人口结构变化和就业压力逐渐变得
分析社会的当前形势,人口结构变化和就业压力逐渐变得明显,而且让人束手无策。看看职业教育在这种形势下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首先,我们从国情开始分析。
2005年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0756万人。国在短短30多年成功控制人口数量和实现人口转变以后,人口发展将在21世纪上半叶出现一系列的重大转折,将先后迎来几个“高峰”。一是人口总量高峰提前到来。总人口将在2030-2035年间实现零增长,人口零增长时的人口总量峰值将达到14.7亿— 15亿。二是劳动年龄人口高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急剧上升,2011-2013年劳动力资源规模达到峰值9.97亿。三是老年人口增长迅速,未来半个世纪内将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 200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为7%,开始进入老龄社会,2036年后将一直保持在20%以上,在“未富先老”的条件下进人世界上规模最大,同时也是速度最快的老龄化社会。四是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主旋律的流动人口居高不下。截止到2003年年末,我国已有1.7亿农村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未来5— 15年还将是流动人口增长的高峰期,有2亿农业劳动力需要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人口总量增长及其结构的转变,对教育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将巨大的人口挑战转变成战略优势,将人口机会窗口转变为人口红利,学习和教育是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加速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更具有迫切性。
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快速增长,就业压力日趋严重。目前我国15-64岁的广义劳动力人口已达到 9.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2%。根据预测,2020年前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还将再持续增加1.4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始终保持在70%左右。其中增长最快的是2000-2010年,15-64岁人口增加10958万人,年平均增加1096万人;2010-2020年将仅增长2897万, 2020年以后则呈减少趋势。因此,未来20年是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最为丰富的时期,但同时也将会是面临劳动就业压力持续增大的时期,就业形势在前10年尤为严峻。目前每年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达到 2400万人,其中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约900万人.下岗人员46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40万人,按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9%计算,在现有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的约束下,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最多也就在900万个左右,此外还有约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继续向非农产业转移。如何最大限度地解决就业问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教育和培训虽然不可能单独推动经济增长,但是如果缺乏适合的技能水平就会成为一种制约因素。就是说,职业教育发展必须与经济发展和改善投资环境结合在一起,从而帮助个人获得在更加多产和动态的经济中必需的技能,不仅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工作岗位,而且在更好的投资环境中提升职业教育的投资回报,这对我国传统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和培养模式形成了挑战。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