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我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35所,在校生7.2万人,近几年来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极高,都保持在98%以上。 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势头是良好而喜人的,但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应该从更高的层面谋求职业教育的发展。结合我市的产业发展与升级,做好人才的输送,是今后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 学校产学研结合,突破了学科本位教育的限制,“跟踪培养”使学生在“学与干”中成熟。学院在河南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北京河南大厦、杭州索菲特大酒店等省内外8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人才跟踪培养基地,形成了“学—产—学—研”的培养模式:学生入校经过一年两个学期的理论学习与基本的实践操作之后,第三学期到企业进行课程认知的生产实习,第四、五学期返校后,根据生产实习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第六学期再到企业,进行研究性地毕业实习。整个环节下来,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大大增强,一些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帮助企业进行节水、节电和改进程序等研究工作,解决技术性难题,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不少在实习之后被企业留下参加工作的毕业生,一两年内就成了技术骨干或担任了领导职务,成了真正的“银领”。 近期,我市制订的《江门市融入珠三角产业布局一体化发展规划》中,明确将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等五个产业作为今后发展的重点产业。这些重点产业的涵盖面相当广阔,以现代服务业为例,其中就包括了旅游业、金融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会展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七大产业。要使这些产业真正成为江门未来发展的增长极,成为江门的优势产业,其中关键的是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就是培养这方面人才的主要途径。 为此,职业教育要积极探索适合侨乡经济发展的教育方向与教学模式。首先,要根据我市的产业发展需要,特别是针对现时尚未成型但发展势头良好的产业,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调研,结合本校的实际,开设相应的专业,为侨乡建设输送人才。其次,职业教育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场所从传统的课堂转移到企业工厂,让学生在实践中印证理论、总结经验,增强动手能力。目前,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就作出了很好的尝试,该院实行“2+1”的培养模式,在学校学习两年,在企业实践一年,实践表明,这种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与社会效益。再次,职业教育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办学,进行订单式培养,既保证了学生的就业,又为企业的发展解决了人才紧缺问题。 当然,政府也应该扶职业教育一把,多为学校与企业牵线搭桥,多出台相关的优惠措施,鼓励学校培养重点发展产业的人才,鼓励企业录用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只要扎扎实实地把职业教育的基础打好,它一定会为我市的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有人说,世界最大的外资企业博览会在中国,在国家级开发区。的的确确,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前沿阵地和利用外资的重要基地,开发区不仅是改革开放的窗口,而且已经成为引领、带动、促进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名符其实的排头兵。 发展职业教育在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外商投资企业众多,跨国公司在带来资金和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员工培训模式;二是高新技术产业云集,市场经济发达,产业升级迅速,更具活力和竞争力;三是作为外向型经济区,人才需求旺盛,职业教育市场巨大,是推进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紧密结合、实现校企合作办学的最佳区域。特别是在当前产业结构升级的新形势下,人才优势开始成为区域竞争的关键,职业教育可以成为开发区再造生产力、再造产业链的强大动力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