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流行着一种理念,往往要求职业教育同企业生产岗位“无缝对接”。然而,这种行动策略非但难顾眼前,而且也难全长远。从职业院校毕业生已就业的岗位情况看,很难做到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大量案例研究显示,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初始就业时不逊色于普通高校毕业生,但从后续发展来看却低于普通高校毕业生。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因为受所学专业限制,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方面低于普通高校学生,岗位的迁移能力和不同岗位的适应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都相对较弱。职业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创造学习机会,让学生通过这些机会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工作中发挥作用。因此,职业教育就是要教给学生一种能够获得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职业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如何更好地着眼于学生个体的长远发展,这已成为摆在职教工作者面前的又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职业教育需要解决好如下问题:一是职业教育与社会机制不相适应。物质决定意识,人们的观念必定在一定的社会机制中形成。社会分层等问题是客观存在,要使社会对职业教育感兴趣并自愿接受,还须付出很大的努力。二是由于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相当多的学生无法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专业学习和毕业后的终身学习。三是有些职业院校总体办学水平还不高,尤其是对培养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尚未引起高度重视,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应变能力难以达到不断变化的新经济模式和高新技术职业岗位的要求。四是要从体制上解决好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各自的目标、内容、要求、考核标准等。五是有些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较松散,缺乏应有的科学评价体系和机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淡化各类教育边界,将职业生涯意识和基本的职业技能渗透到非职业教育中 要把职业教育作为个体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落实到青少年接受教育的各个阶段,使学生各阶段的学习都能结合自己的学业自觉地为走向职业人生做好准备。 在中学教育阶段,要循序渐进地以职业意识、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渗透为主,引导学生在学好文化基础知识、形成较强学习能力的同时,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和宽泛的职业实践,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能,培养积极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理想。 普通高等学校在教授专业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同时,要把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之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有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生涯意识和职业发展能力。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训练,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与合作创业的能力。 要从制度和政策上打破“类别教育”的壁垒,使各级各类教育在坚持各自本分和完成各自使命的同时,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相互融合,形成普教与职教、中职与高职、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等纵横畅达的教育“立交桥”。 2、加强教育教学引导,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不断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 职业的变化往往不是数量简单的增加或减少,而是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发展而更迭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对职业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同时,每次工作变动必然需要知识和技能及时更新和提高。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和职业变化取决于他的知识结构状况。个人的知识结构决定着就业方向,个人的知识积累决定 下一页 |